高房价阴影下:中国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及其社会影响
2024年,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打破了中国人“爱存钱”的传统印象:全国居民储蓄率骤降至24.3%,创历史新低,较2020年的45.7%出现了令人咋舌的“断崖式”下跌。央行数据显示,近半数(47.8%)受访者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不足一万元。 这标志着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深刻转变,其背后是高房价带来的沉重压力。
回顾历史,上世纪90年代,我国居民储蓄率曾一度超过50%,2010年更达到52.3%,位居全球前列。然而,自2016年房地产市场升温以来,储蓄率便开始持续下滑,2018年跌破40%。即便是在2020年初至2022年底的疫情期间,面对未来不确定性,储蓄率也仅短暂回升至45.7%,随后便再度持续下行。
展开剩余70%这“断崖式”下跌的罪魁祸首,正是高房价所催生的高额房贷。央行数据显示,我国户均家庭总负债高达51.2万元,其中房贷占比超过80%,达到41.8万元,这反映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严重失衡,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过高。相比之下,美国家庭房地产资产占比约为33.2%,金融资产占比则高达65.7%。截止2024年底,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41.7万亿元,同比增长5.6%,平均每个房贷家庭每月需将42.3%的收入用于还贷,远超国际30%的警戒线。一位网友的倾诉或许能更生动地展现这一现状:“每月工资7500元,房贷就要还4500元,剩下的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,根本存不下钱!”
高房价是如何导致储蓄率“断崖式”下跌的呢?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首先,巨额首付款吞噬了家庭积蓄。高房价迫使大多数购房者依赖银行贷款,而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首付款,往往需要耗尽家庭甚至两代人的所有积蓄,直接导致储蓄水平大幅下降。
其次,高额房贷挤压了家庭消费和储蓄空间。每月42.3%的收入用于还贷,这不仅严重压缩了家庭的消费支出,更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余钱储蓄。这直接解释了央行公布的国内90%家庭存款低于10万元的现象,并严重削弱了购房家庭的风险抵抗能力。
最后,高房价推高了租金水平。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,租金支出已占到年轻人收入的近40%,这意味着,不仅是背负房贷的“房奴”,就连租房群体也难以实现储蓄。
储蓄率的“断崖式”下跌将带来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:
首先,养老保障面临巨大挑战。2035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超过10万亿元,个人储蓄率的持续下跌无疑将加剧养老保障的压力,使居民养老面临更大的困境。
其次,消费需求不足将制约经济增长。虽然高房价在短期内能刺激GDP和土地出让金增长,但从长远来看,一旦经济下行或失业率上升,缺乏储蓄的家庭将迅速减少消费,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将变得异常困难。
最后,家庭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。高负债率使得许多家庭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,一旦遭遇失业、疾病等突发事件,将无力应对,生活将陷入困境。
为了化解高房价带来的冲击,刻不容缓的应对措施包括: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,增加就业岗位,保障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储蓄率下跌的问题。
"
发布于:广东省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